品牌文化

一位学者的追求

——专访深圳市东山智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嘉彦教授

                  《当代企业家风采》记者:刘萝 谭文波



回首来时路

       柔和的橙光,舒缓的音乐。我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倾听一位智者的心曲,温馨和浪漫充溢整个空间。陈嘉彦先生有着不一般的人生经历,对于他,我们心仪已久,今次好不容易谋面,打开的话匣子便源源不断。“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是通过哪个渠道得知我的一些消息,你们搞新闻工作的触觉真是灵敏。”陈先生在交谈中不止一次地问我们这个话题。是的,在十二年前他下海时正是高级科技人员下海较少,十九个报社联合对他采访并大肆宣传。这十年来,陈先生一直是个隐姓埋名保持低调的人,他刻意将自己消失于人们的关注视线,一心一意地搞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创办企业。今天,他终于打破沉默,接受笔者采访,实在难得。交谈之中,既有他那事业有成的欢欣,也有人生起伏的波澜,更有那“回首来时路”的一番感慨。我们象是遇到了一位哲人,走进了他那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倾听他心灵的絮语,使人如饮甘冽,如沐春风,神清气爽,为之一振。

       陈先生甚为健谈,说起话来激情飞扬,一派学者的气质与风度。他面色红润,神光焕发,脸上洋溢着成功者的微笑,那爽朗的笑声不时地感染着我们,使人看上去像是多年不见的朋友。他原在全国著名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催化、辐射化学、燃烧和膜分离等研究工作,做了三十年的科研工作和科学组织工作。陈嘉彦先生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教授),曾发表过《芳香聚酰胺型反渗透膜的形态学》等30多篇论文,其中有12篇发表于欧、美、日等国家的权威刊物。1981年至1983年作为中科院的访问学者陈嘉彦到西德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从事膜分离的基础研究。回国后他继续开展阐明膜与溶质的相互作用和开发膜分离的应用,是三家分离技术公司顾问,曾帮助大连制药厂用膜分离技术改造链霉素旧工艺,不到一年就收回投资,获明显效益。他同时是国际《Desalination》(脱盐)、中国《Water Treatment》和《水处理技术》等杂志的编委。《Desalination》是一份三十几个国家编委所创办的水处理技术的国际权威杂志,陈嘉彦教授是唯一的中国编委,为我们国家赢得了荣誉。


从研究所到科技园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追求,作为一个科学家,他追求创新与贡献。在中科院,他目睹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搞科研,但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他为此而感到惋惜。作为一个有责任的科学家,他不仅热心于从事实验室内的基础研究,更关心要从经济上为国家效力,使自己的科研成果早日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198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中科院派到深圳,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制定深圳科技工业园的规划,使他有机会了解了特区适于发展科技产业的有利条件,他开始思考应该走出研究所到外面创业。他坚信不去闯不可能有成功,去闯了会有挫折,但应有成功的希望。不管成功与否,至少也可为后来者提供经验与教训。为此,他决定离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到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合办的深圳科技园创业,并得到中科院领导的支持。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1987年10月陈嘉彦先生怀着“科技兴国”的宏愿来到了南国熟土——深圳。他带技术、带助手、带他所荣获的国家“863”科研基金、带国外公司送他的反渗透设备到科技工业园创办了膜生公司(膜生即膜分离与生物工程),在国内率先将膜分离技术用于生产速溶乌龙茶浓缩液,茶粉和奶茶等系列产品。

       在中国要做一个成功人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扰和阻力,这对于强者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原以为来到深圳科技园可以大展拳脚发挥所长的陈嘉彦,万万没有想到辛辛苦苦创业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开发了系列产品,公司的业务正红红火火,正当他参加中科院组织的赴日本、南韩参加高新技术展览会开发国际市场期间,却发生始料不及的人事变动。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他也成为这一古训的牺牲品。多好的膜分离和生物工程的方向也被改成了饮料公司。尽管在当时有很多人对他的处境非常同情,甚至有十七名职工联名写信给市领导为他抱不平,但都无济于事。他曾为此一再光明磊落地申诉,直到最后全国人大卢嘉锡副委员长批示肯定他的创业成绩,虽然得到肯定,但很可惜,他所创办的公司在他离开时曾有的辉煌,、在他离开后却一年年每况愈下直到倒闭。他常想:为什么科技园报国这么难?自己的一番苦心没能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内心对科技事业的满腔热情和长远设想,换来的却是别人的当头一记闷棍。此刻,他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壮志未酬”和创业自主权的重要。


东山再起

       今后的路怎么走?陈嘉彦又重新回到十字路口。在许多朋友的帮助下,他从海南到珠江三角洲,从福建东山、石狮到浙江温州,从江苏苏、锡、常到上海,从山东蓬莱到大连,以至到大庆等地,他考察了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调查市场和资源,寻找合作伙伴,寻找发展机遇。他暗下决心,有本事大家都从深圳的马路上开始,重新创业,这就是结论。

       1994年,雄心未泯的陈嘉彦经过自己的几番打拼终于在福建东山岛,由厦大的校友黄火林先生出资金,他出技术与管理创办了有自己股份的东山智星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精制与脱腥的DHA鱼油。在中国科学界,作为一个科学家下海,陈嘉彦教授是个勇敢分子。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或许有的人早已淡忘了中国生物工程研究领域的这位风云人物,但一般都能想起五年前风行全国的珠海巨人集团“脑黄金”。而“脑黄金”这个富含DHA鱼油的高科技保健产品,可能很少人知道,这就是在巨人集团发布“在巨人肩膀上”征集项目的广告之后,由陈先生建议该集团开发“脑黄金”并由他的公司——东山智星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研制提供此产品。“脑黄金”不但为中国千百人带来了健康,也为史玉柱这位年轻的企业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珠海巨人集团因此盈得了上亿元的巨大财富,成为当时名震中外的大型企业集团。至于后来巨人集团因从事房地产业而陷入困境,那全是后话。

       开发“脑黄金”的成功使史玉柱达到其人生的顶峰,但对于“脑黄金”的研制者陈嘉彦来说,与其说取得初步效益不如说他得到了一种强烈的满足感,他看到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了可观的财富。对于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毕竟他打响了第一炮。

      在东山智星公司,陈嘉彦身兼数职,他既是公司的总经理,又是公司总工程师,他不但要管理整个公司的日常运作,而且还要全面负责产品的研制开发,有时还要亲自出马搞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其工作量之繁重可想而知。但他工作起来比年轻人还更有劲。后来又开发了甲壳素和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等系列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得到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产甲壳素的时候,他不怕风雨暴晒,甚至受伤,他都挺过来了,这一切都源于他对科技创业的满腔热情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决心。如今,东山智星公司在中国的高科技领域站稳了脚跟,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产供销建立了良性循环,在国内同行业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回想过去的创业历程,陈嘉彦深有感触地说:“在科技园辛辛苦苦创业,一下子发生了变故,使你始料不及,当时感到很遗憾,可是现在感到的遗憾却是那样的变故来的太晚了些”。

        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和信息爆炸的世纪之交,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富强,最终靠的是科技的进步,而科技进步又必须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不仅仅悄然改善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提高着人们的工作效率,它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对一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获得持续高速的增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兴国”的今天,中国为了面对来自世界科技强国的严重挑战,发展高科技产业已得到了中国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国各地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纷纷建立,如雨后春笋般得到蓬勃发展,正在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一时,各种科技开发热潮风起云涌,席卷大江南北。东山智星公司得到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在这场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中早已走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前沿,公司总经理陈嘉彦教授是较早一批从研究所走出来的专家之一,他早已把握了市场的经济的大势,以企业家的敏锐目光和科学家的求实精神,带领着企业在商海中扬帆博击。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踏过一波又一波惊涛骇浪,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如一地以最优质的产品和最新的技术立于不败之地。陈嘉彦教授在深圳下台到福建东山岛重新创业,可谓东山再起。经过几年的创业,现在他又从福建拓展到深圳,成立深圳市东山智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东山的公司主要是研究开发生产基地,利用当地便宜的生产要素;深圳市的公司主要是充分利用特区优势,吸引优秀人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发展国际合作,使技术与市场密切结合起来。

       东山智星公司的技术基础主要来自在中科院多年科研工作的知识积累,并与国内外众多科研单位和大学知名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开发关系。公司的宗旨是利用高新技术深加工生物资源使其增加技术附加值,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开发系列产品。目前,东山智星公司所经营的主要产品有:富含DHA鱼油、甲壳素、壳聚糖系列产品、复合食用酶(酵素)、复合核酸、用于高档化妆品的原料、中药絮凝剂、游泳池水处理剂、甲壳素纺织品和水果花卉保鲜剂等。他们以一流的产品回报顾客,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特别注重社会效益。陈嘉彦教授经常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挑战面前,我所追求的始终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东山智星公司虽然目前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成功之后,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市场复杂多变,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东山智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善于观察商海的风云变幻,时时掌握市场的主动权,追求技术跟市场密切结合,把希望建立在技术创新上。面对未来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陈嘉彦教授充满自信地说:“我们搞技术出身的人可以以技术积累应变市场;又有国内外学术界朋友和客户的鼎力支持;有自己从当国营企业经理到民营科技企业经理所积累的经验,有信心不断把潜在的希望变成现实的成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陈嘉彦教授从伸手向国家要钱搞科研到闯出一条靠自己创业产生效益支持搞科研的道路,从两手空空到奋斗出三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股份,而且都已建立良性循环。无论作为一位科学家还是企业家来说,陈嘉彦教授的事业无疑都是成功的。现在他继续有新的追求:在核心技术的开发上加大力度;不断利用许多企业过剩的生产能力,实现优势互补;使技术与市场密切结合实现持续发展;寻找有眼光有实力的投资伙伴,在已走过种子期和创业期而已没什么风险的有利时机扩大投资规模,争取上档次上规模,争取二板上市,争取得到更大发展。陈嘉彦教授的奋斗精神值得许多人好好学习,他的不断追求应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载于《当代企业家风采》2000年11月第10-13页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 厦门市湖里区双鲤新城安兜北里38-1102室
  • 0592-3592516/18650431148
  • 0592 3592520
  • athena_fj@163.com